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罗振宇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讲到,现代人即使用了一万小时也不一定能够做到极致。
现在的成功取决于环境、思维方式和正确的方法
小编感言:一万小时是质变和量变的结果,没有一万的量达不到质的变化,如果质的起点太低,量的积累也百搭。
现代工具更新如此之快,之前看似用经验和技能做的工作现在逐渐在被计算机智能技术淘汰,基本工作在网上操作就可以,之前人事报社保公积金要耗掉一个人工,现在也不需要了,全部网上操作,一些基本的工具现在都可以用智能开源库来解决,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用十年、五年做的还是最基础的工作,那么即使精进,也会在一夜之间被淘汰。
一万小时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这个积累要在本行业、本领域找到最优点,不断重复,做到不可替代,反复揣摩,有自己独特方法后再来个一万小时的实践。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领域一万小时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