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起,市人力社保局启动“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工作,结对联系萧山区瓜沥镇63个行政村。3月20日,第二批小组成员正式进驻联系镇村,服务局系统下三个小组深入萧山瓜沥镇开启蹲点调研工作。
人才服务在行动——企业走访谈发展
3月20上午市人力社保局在萧山瓜沥镇召开“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第二批蹲点调研走访对接会,市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柳胜伟同志对第二批蹲点走访活动进行了部署,并对本次调研走访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和着春风细雨,杭州市人才服务局调研小组之一在冯慧卿副局长的带领下开赴本次调研走访的对接村——瓜沥中沙村。中沙村党委书记和村长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到访,并详细介绍了本村的基本情况,同时冯副局长就本次调研走访的目的、内容和任务和书记村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最后讨论确定了本次调研走访具体工作计划。
下午,在中沙村周村长的引领下,本调研组首先走访了中沙村两家镇百强企业,纳税大户——聚丰玻璃和鸿运纺织,就企业经营情况和目前遇到的困难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两家企业都提到了萧山区域比较突出的担保问题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压力问题,从而造成企业转型升级困难;企业也提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问题、园区配套生活设施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企业也提到招工难问题。企业普遍希望政府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推动落实企业减负措施等等。
人才服务局为本次蹲点调研活动,特别制作了免费招聘券、免费培训券,企业可以免费参加杭州人才市场的现场招聘服务一次,以及杭州人才网免费发布招聘信息一个月,企业也可以免费参加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的公开课。同时把企业普遍关注的医保、社保政策宣传页送到了企业手里。
富裕与文明同在
勒佩芬有句名言:所谓存钱,当然一方面是开源,一方面是节流。开源的方法是工作,节流的方法是多勤劳,少游荡。瓜沥镇开源村的村民真真正正地把这句话落在了实处。
李爱珍(75岁),徐桂花(69岁),访问她们的时候,她们正在洪冬英(62岁)家的院子里干着穿珠帘的手工活,年迈的她们拿着针熟练地串起一颗颗珠子,一串珠帘5分工钱,一天能挣十余元。“奶奶,你家都住大别墅了,还这么辛苦赚钱啊?”我们和老人拉起了家常。“钞票有的赚,米啊有的买,国家看得起老人家,我们欢喜多干活,我们村60岁以上没人打麻将的。”都说农村闲人最爱娱乐就是打麻将了,带着对老人的话将信将疑,我们对走访的村民侧重打探起了业余活动和农闲生活,然而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早起多干活,争取时间多赚钱养家,麻将、老K的时间太浪费,还带坏村里风气,坐吃山空。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已经富裕的村庄农民们这么勤快呢?我们在董金土、祝仙拿夫妇的口中得到了答案。他们说:“30年前,我们村都住茅草房,老百姓都去围垦挑烂泥,一天挑到晚,赚个几毛钱。冬天,天蒙蒙亮,地上的霜雪雪白,就要赤脚走30里路去挑泥,一根扁担,两只簸箕,上磨肩头,下磨脚底,这样的穷日子一天天过来了,现在你看,家家户户拆了茅房盖平房,拆了平房盖新房,拆了新房盖别墅,我家还是二层楼,怎么不抓紧干活呢,哪有功夫打麻将,打老K?”听完董家夫妇的这番话,古话说的“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让我有了新的领悟。
这个村庄的沧桑变化、日渐富裕和村民的同甘共苦、勤勉努力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他们在阳光下辛苦劳作,回家在别墅里吃饭才格外喷香啊!
单木桥村的进步与跑步
调研小组一行来到首日蹲点调研的最后一站——单木桥村老支书杨忠南家中,交流中老支书的一番话为我们今天调研的心得体会做了总结,“自己看很有进步,比比看还需跑步”,令人感慨颇深。
单木桥村是瓜沥镇74个村之一,占地2.4平方公里,目前户数781户,常住人口2569人,现有27家以纺织、卫浴、服装行业为主的小微企业。30年来,单木桥村进步明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无论是基础建设、治安环境,还是生活水平、养老医保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改善。调研小组今天共走访15家村户以及企业,在与村民组长、村名代表、妇女代表、老党员的交流中,他们一致对目前单木桥村的现状感到满意。但在闲话家常中,也提到了现存的各种难题困境,例如村企的转型升级与人力资源成本、外来务工人员流失、食品安全问题、农村医保改善等,相比较其他较发达村还需进一步提升。“比下有余”令单木桥村的村民们感到欣慰,“比上不足”则激励着村民们为建设美丽乡村、安居致富而努力。相信正是村民们这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质朴勤奋的精神,会让单木桥村越来越好。